close

 中國大陸股市於過去近一個月以來,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下跌了三分之一。依據金融時報的評論,中國大陸此波股災的經濟背景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大幅放緩,而中國大陸政府實施的突破性資本市場改革進行了一半,在中國大陸政府推出「一帶一路」等雄心勃勃的海外開發融資計畫之際,這輪股市下跌暴露出了中國大陸資金源頭的脆弱性。  面對大陸股市發展的不穩定現況,本文擬從中國大陸的中長期經濟規劃,觀察兩岸經貿合作的未來之路,兩岸應該積極建立產業價值鏈連結與產能合作,並與全球接軌,創造三贏。   一、習李積極規劃長期經濟政策  在中國大陸的「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是強調在經濟平穩發展前提下,加快轉變經濟結構、區域均衡發展、保障及改善民生。經濟結構轉型方面,改變過於依賴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轉向以消費及投資為主,並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服務業;區域均衡發展方面,將有效分配資源以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的腳步及改善農村建設,減緩區域間差異持續擴大。  習近平與李克強於2013年主政以來,提出一個中國大陸未來總體經濟發展的戰略路線:「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城鎮化」等四大項內容,希望可以透過政策的落實來穩定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讓大陸經濟不會因為全球經貿環境的劣化而受到衝擊;也為了要實現中國大陸成為全球市場的構想,調結構則是必要的措施之一。習李政權積極推動深化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藉此提升與加速中國大陸的發展,也希望透過改革開放的深化,落實「引進來、走出去」的政策,不僅吸引外國企業持續進入中國大陸,延續「世界工廠」的地位,也營造成為「世界消費市場」,而且中國大陸政府也希望透過國內改革發展,逐步擴大對區域周邊國家的影響力,讓中國企業能夠邁向世界等級。 (一)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確立經濟改革方針  2013年中共第18屆三中全會是「習、李」確立其執政未來十年的政策主軸會議,其改革方向包括:堅持並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建構開放型經濟制度。將透過健全化的市場機制加速中國大陸建設為創新型國家,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建設更有效率、更公平、永續發展的經濟活動與環境。 上述的措施都是為了加速經濟國際化,與全球接軌之目的。因此,除了內部政策改革之外,也將結合對外開放,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 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來促進改革。在產業發展上,著重於服務業的創新發展,包括:金融、教育、文化、醫療與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未來將加速服務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便是最重要的試點基礎。  未來中國大陸將加速與世界各國商簽投資協定,改革涉外投資審批體制,完善領事保護體制,提供權益保障、投資促進、風險預警等更多服務,擴大投資合作空間。也將讓國內企業與個人以併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型態,拓展境外投資。將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洽談的內容將涉及改革市場准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管理體制,加快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  2014年3月大陸的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以下簡稱「人大會議」),中國大陸政府將基礎建設發展列為重要的施政項目,基礎建設將會是中國大陸內部深度改革開放的基礎,也是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墊腳石,中國大陸也將以基礎建設作為其推動海陸雙絲路的重點項目。依據中國大陸李克強總理於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國大陸所推動的基礎建設將會以「科技創新」為支持力量,來推動相關的工作項目,範圍將會包含:促進消費、提升經濟成長、促進產業革新、開放民間私有資本投入建設、開放外資參與、推動新能源與環保相關工作等。 (二)2030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方針  現階段中國大陸正致力於研擬「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依據中國大陸媒體報導,今(2015)年夏季的北戴河會議(預計7月底召開)將會聚焦討論「十三五規劃」的方針與內容,中國大陸政府不會花時間研究經濟表現及如何穩定經濟成長,而是重點討論經濟的中期規畫,解決「下一步如何走」的問題。目前,「十三五規劃」的施政重點大致包括:經濟轉型和提質增效、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金融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發展現代農業等等。  中國大陸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宋立所長日前曾發言指出,由於中國大陸可望於2025年進入高所得國家群,樂觀的話更可能提早於2022年達成目標,脫離中等收入國家階段,為了能夠延續「十三五規劃」的效能,渠建議大陸高層將「十三五規劃」的時程延長至2030年,俾利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能量得以延續、國家建設獲得長期且整體的規劃。宋立所長此言似也在中國大陸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獲得初步印證。 「中國製造2025規劃」是一項延續2011年以來的中國大陸產業發展藍圖,也是一項連結「十二五」、「十三五」與「十四五」等三期五年規劃的中期藍圖,除了針對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加強其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加速淘汰鋼鐵、水泥與平板玻璃等落後產能,並藉由「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將國內產能向外輸出、延伸,以完善其經濟外交的政策目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也是為了鞏固中國大陸「全球工廠」的地位。面對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土地、勞工等成本已經拉高,對於台商與外國企業而言,已逐漸重新評估投資設廠的規劃。因此,中國大陸必須從技術層面導入,藉由提升技術供給面的能力來拉住外國投資。而且,產業技術的提升對於國家產業創新與改革有所幫助,也將可以做為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的根基,中國大陸將可以持續成為新興市場發展的領頭羊,扮演開發中國家的領導人與發言人。      二、兩岸經貿合作的挑戰與機會  國際上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成長率的預測,其中世界銀行預測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於2030年僅達5%,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於2030年為6%,而林毅夫教授的預測則維持在7%以上。而且中國大陸全國政協經濟委員副主任劉遵義則認為,中國大陸GDP只要能維持6.5%,即可實現於2020年達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面對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大陸是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北京大學黃益平教授指出,從「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變化(成長)來看,中國大陸於1992-2001年為1.5%,2002-2007年為1.2%,而2008-2010年則迅速降為0.2%,此意謂著中國大陸的成長模式正在快速改變之中。中國大陸的重要課題包括:一、能否改革舊有的成長模式,減少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公平與無效率的現象;二、政治體制能否包容社會衝突並且維護政治的穩定性;三、能否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習、李二人甫正式執政兩年半,必須透過一切手段穩定政局的發展,面對近期的「股災」,穩固經濟成長是現階段執政當局最重要的工作。過去,中國大陸是「槍桿子出政權」,但現今中國大陸的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維持中國大陸的經濟地位,甚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已是第五代領導人的首要任務,因此「經濟」已成為穩固政權的最主要工具。  在兩岸方面,由於我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賴度頗高,中國大陸一旦受到「新常態」的衝擊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必定會衝擊我國經貿。最近我國政府持續觀察大陸股市與紅色供應鏈對我產業發展可能產生的衝擊。面對可能的挑戰,我國必須儘速落實加強發展製造業的研發、創新、品牌、服務等工作,創造我國產業本身的「全球價值」,進而再與中國大陸、新興市場、歐美市場進行連結,讓我國產業能在全球價值鏈中無所不在、不可或缺。  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於今年7月1日在OECD的演講指出,「各國應通過維護和平發展環境、加快結構性改革、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等方式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大陸的巨大產能與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結合,可推動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進程,從而實現『三贏』。」因此,兩岸也應該致力於規劃價值鏈與產能合作,俾利兩岸產業合作得以與全球接軌,讓兩岸人民與全球均能夠受益。  (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93期) 【中央網路報】

 

https://tw.news.yahoo.com/%E6%9C%AC%E5%A0%B1%E7%89%B9%E7%A8%BF-%E5%A4%A7%E9%99%B8%E7%B6%93%E6%BF%9F%E8%BD%89%E5%9E%8B%E8%88%87%E5%85%A9%E5%B2%B8%E7%B6%93%E8%B2%BF%E5%B1%95%E6%9C%9B-01400065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運快遞/@威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